第4章:推行新政阻力现,初临朝堂陷两难_穿越大唐做皇帝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最新网址:wap.68read.cc

科举新策成功推行后,李轩并未停下改革的脚步。他深知,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大唐的面貌,还需在经济、民生等诸多方面推行新政。经过与张博等心腹大臣的日夜商讨,一套涵盖农业、商业、税收等多领域的新政方案逐渐成型。

这日,李轩再次端坐于朝堂之上,神色庄重,目光坚定地向众臣宣布:“众爱卿,科举新策已顺利推行,为我大唐选拔人才打开了新通道。然而,要使大唐真正繁荣昌盛,还需在诸多方面进行变革。朕决定推行一系列新政,以促进农业发展、繁荣商业贸易、优化税收制度。”

话音刚落,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。这次,站出来反对的不仅有王崇等保守派大臣,一些原本持中立态度的官员也面露难色。王崇满脸不悦,率先发难:“陛下,我大唐现行制度已运行多年,虽有小弊,但大体稳定。如今陛下突然推行如此大规模的新政,臣恐天下大乱,还望陛下收回成命。”

一位户部官员也上前拱手说道:“陛下,新政中的税收改革,涉及诸多利益调整,操作起来极为复杂,稍有不慎,便会引发民间不满,影响国家财政稳定。”

李轩早料到新政推行会遭遇阻力,但面对如此激烈的反对声浪,他心中仍不免有些沉重。他耐心解释道:“众爱卿,如今大唐看似繁荣,实则暗藏危机。农业生产方式落后,粮食产量难以大幅提升;商业发展受诸多限制,未能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;税收制度不合理,百姓负担沉重,而国库收入却未见显著增长。若不改革,大唐如何长久繁荣?”

李轩详细阐述了新政的具体内容:在农业方面,鼓励开垦荒地,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农具,兴修水利设施;商业上,减少关卡,降低商税,设立专门的市场管理机构,规范商业秩序;税收制度则按照贫富差距进行调整,减轻普通百姓的负担,增加富商大户的税额。

尽管李轩说得头头是道,但反对的声音依旧此起彼伏。支持新政的张博等人据理力争,朝堂上两派争论不休,气氛紧张到了极点。

退朝后,李轩独自在御花园中踱步,眉头紧锁。他明白,新政关乎大唐未来,绝不能轻易放弃,可眼前的重重阻力又让他感到棘手。这时,柳贵妃缓缓走来,她看着李轩忧虑的面容,轻声安慰道:“陛下,臣妾知道您为大唐的未来殚精竭虑,可推行新政之事,还需从长计议。”

李轩叹了口气,说道:“贵妃,朕又何尝不知?但时不我待,若不尽快改革,大唐的隐患将越来越大。”

柳贵妃接着说:“陛下,那些反对的大臣,并非全然无理取闹。他们有的是担心新政推行会引发混乱,有的则是自身利益受到影响。陛下不妨先选择一些容易推行的政策试点实施,用实际效果堵住他们的嘴。”

李轩听后,心中一动,觉得柳贵妃所言极是。他决定先在偏远的几个郡县试点推行农业新政,观察效果。

然而,王崇等人并未因此放松对新政的抵制。他们暗中指使亲信,在试点郡县制造混乱。当地一些地主豪绅,为了维护自身利益,也纷纷抵制新政。他们煽动百姓,说新政是皇帝不顾百姓死活,强行增加劳役。一时间,试点郡县人心惶惶,新政推行陷入僵局。

李轩得知此事后,勃然大怒。他立即派张博前往试点郡县调查。张博到达后,深入民间,了解百姓的真实想法,同时严惩了那些故意捣乱的地主豪绅,并向百姓详细解释新政的好处。在张博的努力下,试点郡县的局势逐渐稳定,新政也开始初见成效。

看到试点成功,李轩决定扩大新政推行范围。但朝堂上的反对声依旧存在,一些大臣甚至以辞官相逼。李轩陷入了两难境地:若强行推行新政,恐会引发朝堂动荡;若妥协让步,改革大计将功亏一篑。

经过深思熟虑,李轩决定再次召开朝会。在朝会上,他展示了试点郡县新政实施后的成果,粮食产量增加,百姓生活有所改善。李轩语重心长地说:“众爱卿,这新政的成效大家有目共睹。朕推行新政,是为了大唐的千秋万代,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。朕知道改革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,但朕相信,只要我们齐心协力,大唐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。”

在事实面前,一些原本动摇的大臣开始转变态度,支持新政。但王崇等人仍不死心,他们继续在暗中谋划,试图给李轩制造更多麻烦。

李轩深知,与保守势力的斗争才刚刚开始。他一方面继续稳步推进新政,加强对新政实施过程的监督;另一方面,着手整顿朝堂,削弱王崇等人的势力。在这艰难的改革之路上,李轩一步一步坚定地前行,他相信,只要自己不放弃,终能为大唐开辟出一条繁荣昌盛的康庄大道。


      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68read.cc

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