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务实的话当然没有说完。刚才这一通分析主要是告诉与会诸公,当初朝廷默许土默特势力名为藩属,实则自治的原因,但是现在的情况与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。
《易》为高务实的本经,而他对《易》的终极理解就是:世界永远在变,我须随之而变。
道理简单,但真正的难点在于“随之”。
你要想做到“随之”,意味着你首先要知道这世界在朝什么方向变化,此刻已经变了哪些,变到了什么地步,之后还会怎样变化,分几个阶段,每个阶段变化多少……等等。
只有认识到了以上这些,你才能充分“顺应天道”,“随之”而变,而不是逆天悖命,自寻短见。
所以,当与会诸公自以为理解了高务实的意思,高务实就必须告诉他们:之前只是告诉你们当时的条件是怎样的,朝廷因此只能如此这般。然而现在,让我们看看局面已经起了哪些变化。
首先,双方在力量上的差距已经进一步拉大了。这一点好解释,当初俺答封贡时,俺答汗虽然没有能力重创大明,但袭边扰民的能力是有的。而他之所以敢不断地袭边扰民,根源在于大明是真的没有能力重创他的主力,也没有能力千里防线处处固守。
说直白点,大明当时既没有能力攒出一支能对土默特搞“以骑制骑”的强大骑兵,也没有足够的国力或者科技优势,能以步兵强行推进、建立据点、蚕食草原的能力。
在这一点上,第一个关键时间点就是漠南之战。漠南之战后,明军在军事上展示了火枪刺刀空心方阵“以步制骑”的强大威能,在政治上又将把汉那吉这位铁杆明粉扶上了顺义王大位,从此开始在政治上逆转攻守之势,也开始逆转双方在关键战力上的态势。
也就是说,自漠南大战之后,大明在政治上拥有了号令土默特的地位,也就意味着原本受土默特制约的其余部落——如鄂尔多斯部、青海土默特等,都直接或间接地必须服从大明,不得动辄袭边扰民。否则,那我就让土默特去摆平你们。
从这一时期开始,大明与土默特形成了优势互补:大明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马匹补充,逐渐扩大了原本颇为精贵稀少的骑兵部队,而土默特获得了稳定的粮食与生活物资补充,抵抗天灾的能力逐步增强。
同时,因为这些马市贸易在蒙古方面全部由土默特的顺义王掌握,顺义王对臣服于他的诸部也拥有越来越牢固的话语权——这意味着,土默特的政治架构开始由蒙古式的“谁拳头大谁发话”开始朝“我分配利益,所以我说了才算”的模式转变。
这可以理解为土默特或者西蒙古的政权形式由“部落武装论大小”的军阀架构,逐步朝“利益分配权”决定论的文官架构转变。
那么问题来了,顺义王手里这个至关重要的马市贸易利益分配权,本质上是从哪来的呢?毫无疑问,是从大明这儿来的——是大明给了你顺义王马市贸易的利益分配权,有效支撑了你的王权。
既然如此,我大明可以给你这项权力,自然也能收回这项权力。前提只有一个:大明有能力在剥夺你此项权力的同时,有效防范你可能的军事报复。
那么,大明有这项能力吗?是的,通过俺答封贡后三十年的此消彼长,大明不仅在“以步制骑”方面比之漠南大战时更进了一步,而且还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,“以骑制骑”也不再是幻想。
这就意味着,土默特对大明的军事威胁几乎已经下降到了近乎于零的历史低位,而大明则在原先的强项上变得更强,原先的弱项上获得补强,步骑两军种都能稳赢土默特。
在这种情况下,除非大明强令土默特自杀,否则土默特都只能听从大明号令,决计是不敢有什么反抗之心的。
力量差距的拉大,意味着土默特已经处于完全被动的战略态势,而其次,则是土默特对大明的依靠随着小冰河期带来的灾害日益频繁和严重,变得越来越明显,越来越不可或缺。
在原本的历史上,这个时间段正是努尔哈赤崛起的阶段,而后世不少人往往忽略一点:努尔哈赤之所以能顺利吞并女真诸部,与当时蒙古、女真都面临小冰河期灾害压力也是强相关的。
因为灾害,蒙古也好,女真也罢,生存压力都堪称巨大,而且是一年比一年大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的第一选择都是去抢大明,但大明刚刚打完三大征,余威尚在,实力也还没有特别明显的下降——除了辽东。
因此,当时大明北疆虽然都受到入寇的压力,但却只有实力大损的辽东出了比较大的乱子——即李如松战死事件。不过,李如松战死虽然影响不小,可是很快由于努尔哈赤的崛起,大明开始有了以夷制夷的先决条件,于是花钱买蒙古人与女真对抗。
彼时,土默特因为有俺答封贡创造的马市贸易,选择依靠从大明交换来的物资硬抗,也就是内部解决灾情难题;察哈尔没有马市贸易,只好接受大明的“佣金”,去找努尔哈赤的麻烦——即林丹汗给努尔哈赤写信威胁,最终导致后金斩杀蒙古来使,双方事实敌对事件。
总而言之,当时的态势就是整个北方都受到小冰河期的严重打击,西蒙古选择依靠大明舔舐伤口,东蒙古与后金则实际上都是选择先统合内部,再伺机而动——只不过努尔哈赤动作更快,也更顺利,而林丹汗晚了一步,也不太顺利罢了。
本质上来说,面临生存压力的情况下,大家的选择其实不算选择,都是被迫。而且除了土默特因为本就能得到大明的物资而迟迟未动之外,其他两家走到最后都免不了要和大明动武——谁让你家底最厚,但却不肯割肉救我呢?哦,你说你也难,可你南方至少还有收成,你能比我还难?
现在则不同了,随着察哈尔的西逃,在东蒙古方面,靠南的一部分被大明收回直辖,新建、复建了大宁、阜新等城。靠北的部分则被嫩科尔沁等部瓜分,但他们也因为力量悬殊,加上高务实的贸易政策,愿意听命于大明。
女真方面,熟女真各部被高务实软硬兼施地“移镇”去了朝鲜。这样一来,不仅辽东全为明土,后世的吉林和小半个黑龙江也都被大明直辖,迁过去数十万汉民进行“实边”。
try{ggauto();} catch(ex){}
然而,辽东还算能比较完全地接收熟女真各部留下的“空地”,吉林和黑龙江就远远不能与之相比了。如此广袤的土地,区区几十万汉人哪里填得满?
现在生女真诸部没有来侵扰,一方面是因为大明如今威势太甚,二来是因为生女真各部本来就在真正的苦寒之地活着,对“苦寒”的耐受力远比大明要强,比“半苦寒”的蒙古、女真也强一些罢了。
问题是,高务实也不知道他们的耐受力临界点在哪,万一这小冰河期的灾情继续加深加重,等哪一天这些生女真也扛不住了,必须南下求活了,那只有区区数十万汉人的吉林和小半个黑龙江怎么办?
高务实可不会忘记,原历史上乾隆朝最能打的悍勇精锐,正是生女真中的代表“索伦部”战士,也是所谓“满清八旗”最后的颜面。
可是问题在于,这些生女真的文明程度更低,他们甚至连给大明提供战马的能力都不具备——人家是玩渔猎的。那咋办,总不能让大明也学辽国的,找他们要点海东青,让京师勋贵豪门玩点新花样,也搁那熬鹰遛鸟吧?
所以,不能只看到土默特,还得从土默特的困境想到大明周边其余的部族,他们面临的麻烦只会比土默特更大,而解决他们的麻烦又是避免大明将来的麻烦,因此大明必须提前考虑,把这事管起来。
索伦部,以及其他生女真各部,其实全加在一块儿也没多少人,高务实估摸着顶破天不会比吉林、南黑龙江的那几十万汉人更多,但人家可能造成的破坏力那可不是开玩笑的。
别看鞑清好像没有面临这种困难,人家鞑清当时已经在汉地薅麻了,自己又是与其同源,只要在手指缝里漏一点给老家方向就能稳住。可现在没有鞑清,人家生女真跟大明可没啥祖宗好攀,真要闹起来根本不会有心理负担。
况且,鞑清可以随便找个理由给他们支援,毕竟那是事关“龙兴之地”安危的大事,而大明可不好这么干——哦,我大明国内的灾情都如此严重了,你高务实反而往一群“蛮夷”身上砸钱?你究竟是华夏还是蛮夷啊?
正因如此,高务实必须借着土默特上表请求内附的机会,将这其中的道理首先与大小九卿级别的高官们说清楚,然后才能将之扩散开来,由他们再去说服自己的门生故吏,继而不断扩大,形成朝野上下的统一认识。
经过他这一通分析,与会诸公终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了。一贯相对中立的礼部尚书于慎行因此沉吟道:“元辅的意思是,不仅土默特方面的求援是我大明必须要尽力而为的,甚至连科尔沁、生女真等部,我大明也必须出钱出力,以免他们陷入绝境,只能入寇我虚弱的东北边境?”
高务实缓缓点了点头,面色看来很是沉重。
陈于陛叹了口气,两手一摊:“可元辅之前也说了,朝廷如今也没有多余的钱粮……我等总不能放着国内的灾情不管不顾,反而先去救援他们吧?倘若如此,只怕今日在座诸公将来都免不得要被人扣上一顶通夷的大帽。”
就这样,与会诸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议论起来。不过大家都没有跳出“欲援而无力”、“欲援而无由”两个方向。
高务实就这样任由大家讨论,自己一言不发,反而不经意地打量起众人来。忽然,他发现近来一直十分沉默,今天也始终不置可否的沈一贯面色淡然,眼神中似乎还略有不屑。
“沈阁老,”高务实忽然出声点将,微微一笑,朝沈一贯问道:“我观阁老面色如常,似是成竹在胸。既如此,何不献出妙策,也好为朝廷解忧?”
众人顿时停止议论,齐刷刷将目光朝沈一贯投去。
沈一贯摆了摆手,轻轻摇头道:“沈某老朽而已,哪有什么妙策。只是见元辅虽然说得严重,神色间却并无进退失据之慌乱,可见情况纵使不妙,但元辅已经有了应对之法……说起来,这妙策并非我有,而是元辅早已有之。”
众人一听,恍然大悟,又纷纷朝高务实看来。
高务实心中暗骂:我就是想让你们这些重臣不要依赖我,要自己能够独立思考,还得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……偏你这老贼非要坏我好事。
“呵……”高务实想归想,这话毕竟不能说,而且还要继续摆出那副宰相气度来。于是只能呵呵一笑来掩饰心中怨念,并且顺势道:“蒙沈阁老高看了,本阁部虽然有些想法,却也不好说便是当前的最优解……”
谁料这话说出来大家显然不信,只当他是自谦,依旧一个个全都盯着他看。高务实也没办法,只好轻咳一声,道:“以愚见,若朝廷主动赏赐钱粮于周遭各部,虽然能将隐患扼杀于摇篮,但正如诸公所虑,如此‘亲疏不分’之策,恐难说服士林民间。
既如此,那何不趁土默特上表内附之机,索性便将土默特作为榜样,也好让各部看看,无论他们面临的究竟是何等困境,只要内附大明,便可万难自解……”
众人一时大哗,但很快就发现,高务实这个说法倒也不是没有道理。最明显的道理就是:你们不是认为朝廷不该去救这些‘蛮夷’么?可是众所周知,‘蛮夷入中华则中华之’,他们若是内附了,那不就不是蛮夷了吗?既然都是中华,那救一救不也顺理成章吗?
然而,还有一个最后的,也是最大的问题盘亘在诸公面前。
于慎行轻咳一声,问道:“元辅……倘使如此,钱粮物资从何而来?”
——
PS:看来这章只分上中下有点不够用……咳。
感谢书友“嗨嗨2010”的9张月票支持,谢谢!
感谢书友“单骑照碧心”的7张月票支持,谢谢!
感谢书友“戴霏”、“初次登录”、“milan123”、“doni”、“风冷霜华”、“书友20191018172646328”、“静听风&雪乱动”、“难得糊涂179”、“没良心的黑狼”的月票支持,谢谢!
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68read.cc